微思 09 - 世界觀
我們的格局
當一個受過WSET嚴格訓練的品酒師,我有個自我給予的使命: 希望能夠更有效地提升大眾對酒類飲品的認知與體驗。 我們目前的科技還未進步到把嗅覺味覺數位化,在這個限制下,WSET其實有個蠻有效的表達方式叫做系統品酒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asting)。 但是,在這個系統下表達出來的品酒紀錄其實嚴格來說都大同小異。 而且只有受過一定程度訓練的品酒師才能夠大致了解這個圈內所用的語言。 此外的大眾消費者,只要沒有聞過白松露、醋栗、枯萎紫羅蘭等多種平時不會接觸到的味道時,這些品酒紀錄裡的信息其實都像過耳邊風一般失去原本的意義。 更不要說各種不同對丹寧的描述了。
各位讀者不知道是否有注意到,其實大部分的行銷用的品酒紀錄都大同小異。 常常可以看到類似對紅白葡萄酒的描述:黑櫻桃、草莓、柑橘、香草、花香等。 也可以看到飽滿酒體、口感滑順、回味無窮等字眼,跟實際品嚐是否相同是另一回事。 沒有嘗過的情況下,如何真正知道這些美酒是什麼滋味? 所以整個市場型態演變成,互相進爭著如何更有效地吸引消費者? 好像能夠做的不外乎:滿櫃玲琅滿目眼花撩亂的美妙酒標,配上知名品酒師的評分和透過各種行銷策略打造的高級品牌與知名產區。 真心想要讓消費者嚐到美酒體會到故事的酒莊為了生村也不得不參與這個激烈的視覺遊戲。 但是當我看到許多在不同品酒師評分相差甚遠的酒品之後,真的不太能相信這個被現實逼迫而接受下的系統。 有品酒經驗的朋友只能依賴自己的感受力與直覺,沒有受過訓練或是沒有主見的消費者呢? 不管程度在哪,當酒一接觸到舌尖的時候想退貨已經太晚了。
如果聽到這一句話應該會感覺很離譜吧?
“這個品酒紀錄說有乾燥花和乾果味,但是我沒有嚐到這些味道,所以我想退貨”
品酒體驗是個很主觀的事情。這個大眾認知其實是個雙刃刀。大眾消費著體會不到與專業品酒師同樣的感受只能說自己修煉不夠,卻很少有足夠的信心給予酒客觀的評價。 想要在這條路繼續探索下去的朋友,我們該如何提升我們的感受力? 我們如何真實地分享自己客觀與主觀的品酒經驗?
我在這裡並不是想要給予這些問題一個完美的解答,應該永遠是一個未知數吧! 我只是單純想要提供一個我自己用來提升品酒體驗的方式給各位參考。
轉化比喻
風土條件(Terroir)是個品酒界常用的字眼,但是真正了解風土條件對酒的影響實在有限。 有很多酒其實好像味道很像,但是在更仔細品味後卻完全不同。 我們如何描述自己的體驗,如何感受到當地特性,歷史,甚至釀酒人的心情? 也許,那些都不重要。 對很多人最重要的應該是自己是否從這些飲品中得到應得的享受。 那我們如何提升我們的體驗且樂在其中呢?
好像市上眾多的赤霞珠所用的描述都會有類似的字眼:(黑醋栗、杉木、雪茄、奶油麵包、高酸、高丹寧、飽滿滑順酒體、回味無窮等)。 我們如何跳脫出重複使用同樣的描述呢?
在寫完WSET專業品酒師該寫的品酒紀錄後,我會想要以故事比喻的方式描述一些讓我有特別感受的酒。試問:
花果味有什麼特別處?
所有的味道層次是如何互動的?
這個酒架構有什麼特別處?
這些特性會讓我想起什麼?
這瓶酒是人、物、風景、建築、事件還是更抽象的概念?
這個心境的調整在潛移默化後,說不定讀者們也會慢慢發現擬化感受會變成一種直覺,故事也會在邂逅當下娓娓道來。
這裡提供一些曾經給我強烈體驗的酒款給各位參考。
快到年底了,說不定可以把這個當作一個遊戲來玩。 希望也可以看到讀者分享的品酒故事。